在微生物培养的领域中,蛋白菌和益生菌是两类备受关注的微生物。了解它们在培养时的区别,对于相关的科研、生产以及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环境要求的区别
1. 营养成分
- 蛋白菌:蛋白菌的培养通常侧重于提供丰富的氮源。因为蛋白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元素来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例如,一些蛋白菌可以在含有高浓度的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等富含氮的培养基中良好生长。这些氮源物质能够满足蛋白菌构建复杂蛋白质结构的需求,从而促进其快速繁殖。
- 益生菌:益生菌的培养则更注重碳源的种类和比例。像双歧杆菌等常见的益生菌,更适合在含有特定糖类如低聚果糖、菊粉等的培养基中生长。这些糖类不仅为益生菌提供能量,还对其代谢调节有着重要作用。益生菌的培养基中还需要适量的氮源,但相对蛋白菌来说,其对氮源的需求在种类和浓度上有所不同。
2. pH值
- 蛋白菌:不同种类的蛋白菌对pH值的适应范围有所差异,但许多蛋白菌能够在较宽的pH范围内生长。有些蛋白菌可以在pH值为6 - 8的环境中生长良好,部分极端蛋白菌甚至可以在pH值接近5或者9的环境中存活。
- 益生菌:益生菌对pH值的要求相对较为严格。例如嗜酸乳杆菌,它适宜生长在pH值为5.5 - 6.5的酸性环境中。这是因为益生菌在人体肠道等特定环境中发挥作用,而肠道环境本身就是偏酸性的,所以在培养时需要模拟这种酸性环境以保证益生菌的活性和功能特性。
3. 氧气需求
- 蛋白菌:部分蛋白菌是好氧菌,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和生长。它们通过有氧将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获取能量。而也有一些蛋白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长,但生长模式和代谢途径会有所不同。
- 益生菌:许多益生菌属于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例如双歧杆菌是厌氧菌,在培养时需要尽量减少氧气的存在。如果氧气含量过高,会抑制双歧杆菌的生长,甚至导致其死亡。所以在培养双歧杆菌时,需要采用特殊的厌氧培养技术,如使用厌氧培养箱或者添加还原剂来降低培养基中的氧含量。
二、培养目的与后续处理的区别
1. 培养目的
- 蛋白菌:培养蛋白菌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取其蛋白质产物。蛋白菌能够合成大量的特殊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具有工业应用价值,如用于生产生物酶、生物活性肽等。通过大规模培养蛋白菌,可以实现这些蛋白质的高效生产,然后经过提取、纯化等工艺,将其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
- 益生菌:益生菌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具有活性的菌体,以便应用于人体健康领域。例如,将培养好的益生菌添加到食品中,如酸奶、发酵乳饮料等,或者制成益生菌制剂,用于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平衡,增强人体等。
2. 后续处理
- 蛋白菌:在蛋白菌培养完成后,后续的处理重点在于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这需要采用一系列复杂的生物技术手段,如离心、超滤、层析等。首先通过离心将蛋白菌菌体与培养基分离,然后根据蛋白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以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蛋白质产品。
- 益生菌:对于益生菌来说,培养后的处理主要是为了保持其活性。这包括采用合适的保护剂进行包埋,如海藻酸钠、脱脂奶粉等。在制成产品后,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以确保益生菌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仍然具有足够的活性,能够在人体肠道内发挥其益生功能。
蛋白菌和益生菌在培养时存在着多方面的区别,无论是在培养环境要求还是培养目的与后续处理上。正确认识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的微生物应用领域中,更好地进行微生物的培养、生产和应用。
上一篇:益生菌保质期背后的,你了解吗?”